2014-08-11 22:27:02
去年春天,和我一起选修小说写作课的有文风我一直很欣赏的Laura同学。Laura同学文字感受力非常强,语言优美,我们以前曾经一起修习散文写作课和小说写作课,她的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期刚刚开始,Laura便被教授分配第一批提交作品。和往常一样,我很快便被她最新创作的小说“One Way to Lose Yourself”所吸引,很畅快地一口气读完。然而这一次,有一个问题在我脑子里徘徊不去。Laura提交的是一篇风格和模式非常近似散文的小说,如果其中的内容没有虚构的成分的话,完全可以当作散文来阅读。Laura对语言的掌控能力使得阅读她的小说成为一种享受,她的文字本身就有一种吸引人的力量。可是,和散文的文类不同,谈到小说往往离不开情节,或者更具体地说,离不开矛盾和冲突。故事和小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们阅读小说的时候,通常是在寻找一个故事。而散文则不同,可以“形散而神不散”,不必局限于故事的戏剧化表达,可以是人生的片段、瞬间的感悟或者某种深沉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创作散文式小说存在着特定的难度。读者阅读小说,常常抱有寻找一个故事的期待,而故事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关系又成为小说的推动力、吸引读者的主要元素。Laura的小说从情节上来概括十分简单,一个美国女孩怀着迷惘,身处南部州的经济困窘之中,远赴德国成为一个家庭的外教和保姆,学习照顾两名幼童,面对巨大的文化、语言和生活经验的冲击,逐渐找回失落的自己。比照典型的含有戏剧化情节的小说,Laura的这篇新小说可以说除了这种不同的背景设定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小说记叙了女主人公一年来在德国生活的各种琐碎事件,小到小男孩顽皮地头顶着披萨在屋里乱跑。那么,除了优美的语言之外,还有什么使得读者欲罢不能、一口气读下去呢?在准备提交给教授的作品分析中,我仔细阅读了全文,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Laura的这篇小说并不长,只有47个段落,包含许多零散的生活记叙,从情节上说没有突出的地方,人物也不是很能抓人眼球的特立独行的那种。可有意思的是,除了具象化图像式大量细节堆砌以外,我在制作图表分析每一个段落的张力(tension)的时候,发现了一条叙事曲线(如下图)。虽然小说基于平淡的家庭生活,但叙述上并不平淡,而是不断起伏。比如令人欣喜的小事发生以后随之而来的可能又是烦恼和忧愁,叙事线始终处于上下动荡的状态。而Laura小说特出的地方,并不只在于这种宏观的波动,更存在于每个段落的局部张力之中。没有阅读Laura小说的人,仅凭如下的图表可能很难看出那种细微的波动,实际上图表中的直线箭头,很多都可以用曲线来代替。在许多段落中都存在着转折,不断突破读者的阅读期待。甚至可以做到一句话的头半句向高处拉起,下半句却又出人意料地向下俯冲。在小说宏观上叙述令人欣喜的事情的时候,在很多段落局部的叙事上仍然存在起落转折,而在小说宏观叙事线开始转入低颓之势时,段落内部仍可找到局部的由谷底向山顶的攀升。所以,虽然Laura的小说总结起来,似乎并没有特别鲜明的轮廓,但每一段落局部的回旋转动却始终在打破阅读定势,使叙事不断复杂化。因此,即使“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读者也会一路追看下去,欲罢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