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6 04:52:37
大部分小说,只要不是试验性的,都离不开矛盾冲突。我们为什么想要读小说?一本大学流行教材《写小说》 (Writing Fiction by Janet Burroway & Elizabeth Stuckey-French, 7th edition)中提到了一个黄金法则:“只有麻烦才是有趣的”(“only trouble is interesting” (29))。如果什么都很顺利,主人公平安愉快地度过了美好的一天,没刮风没下雨没生病没吵架没掉东西没出车祸……虽然在现实中这样的状态是很可羡慕的,在小说中却会让人感到无趣,因为没有什么事真正发生,也就无所谓故事。个人理解,写小说犹如障碍跑,需要一路为主人公设置障碍,使得主人公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却总是困难重重,而故事性就在这种矛盾运动中产生。
简单说来,小说的矛盾冲突有几个大的类型:人的自我挣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社会的抗争(例如习俗与成见)、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技术之间发生的问题(科幻小说中常见)、人与神之间的冲突(例如希腊神话)。Josip Novakovich 曾在《小说家的工作坊》 (Fiction Writer’s Workshop)一书中列表如下:
Man Against Man
Man Against Self
Man Against Nature
Man Against Society
Man Against Machine
Man Against God
God Against Everybody
当小说中只有一个主要人物时,矛盾可以表现为想要却得不到或欲寻回已失去的。当小说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时,矛盾可以是两个人物追求同一目标的竞争性对抗,也可以是一个人物想要的却是另一个人物不想要的错位状态。三个主要人物会使矛盾运动更为复杂,一种常见模型是两对一,而这种两对一可以因为三个人物的分合关系有内在变化。四个主要人物更多可以在长篇小说中找到,其中的矛盾可以包含从一个人物的自我挣扎到三个人物的相互纠缠中的各种变化。
一篇小说如果篇幅不长,可以只专注于一种类型中的某一个矛盾。然而大多数时候,复杂矛盾往往比单一矛盾更能使小说出彩,所以在一篇好小说中往往又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主要矛盾是故事的核心,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次要矛盾则容易发生在主要人物不太关注的方面,或是在次要人物中展开,起到调节辅助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时运动发展,可以使小说的张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不断向前推进。 以Alice Munro的短篇小说 “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为例,在这篇关于情感的小说中,涉及到多个人物的复杂关系,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主要矛盾围绕Johanna展开,造成故事的主要张力。有意思的是,当主要矛盾的情节线落入低谷时(见下图),我们可以看到次要矛盾的数量骤增,从而维持小说的紧张度,使故事的张力不至于中途塌陷。
此外,为了增加小说矛盾的复杂性,还有长时张力和短时张力一说。长时张力(chronic tension)指向过去,往往是主人公为之长期挣扎摇摆的东西。短时张力(acute tension) 则指向现在,是近期发生的、具有当下紧迫性的事件。所以长时张力可以是一个学生为了高考的几年苦读,而短时张力就是某一次考试或突如其来阻断这个学生达成目标的事件。所以Grace Paley有一个有趣的理论,当一篇小说讲述一个故事时,其实应该是两个故事
("A story needs two stories. Not a plot and a subplot, but two stories that address each other.")。短时张力也即现在发生的事件,可以犹如扳机一样引爆主人公内心或主要人物之间的长期矛盾,从而使短时张力不流于表面,而激发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当两个人物为某一件小事争执时,小说可以由此揭示其背后潜伏的长期问题。Tobias Wolff的短篇小说《雪中猎人》 (“Hunters in the Snow”)就很好地变用了长时张力和短时张力。在大多数情况下,短时张力往往被置于前景,是焦点所在,而长时张力则多位于背景处。Tobias Wolff在小说后半将这种常见模式进行了对换,将两个主要人物Tub的暴食症和Frank的婚外恋置于前景,而将现时发生的紧迫事件、中枪受伤濒死的朋友Kenny放在背景,增强了读者的焦虑心理,提高了小说的整体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