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1 21:57:29
由作家主持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讨论会(workshop,包括诗歌,小说/虚构类写作,散文/非虚构类写作,影视剧本写作等)是美国创造性写作项目的核心部分。很多美国的创造性写作项目,由于大趋势的影响和考虑到学生就业的问题,都会要求学生修习各类文学课程、学会批判性思考并撰写学术论文,但作品讨论会作为必修课程一直是创造性写作项目的重中之重。一般而言,在申请进入创造性写作项目之前(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写作项目),学生就已经明确自己的方向,诗歌、小说/虚构类写作是两大主要类别,其中尤以小说类竞争最为激烈,顶尖项目的录取率甚至会低于百分之一,而每年可能有上千人申请(这是研究生项目的申请情况)。相对而言,散文/非虚构类写作方向没有那么普及,影视剧本写作则是新兴方向,更多此类课程设置在影视学院下面,创造性写作项目的学生可能有机会选修此类课程。学生进入创造性写作项目以后,一般除了会被要求修习自己方向的数个作品讨论会课程以外(比如被小说方向录取的学生必须修满四门作品讨论会课程,跟不同作家学习经验),很多学校也要求学生修习至少一门其他方向的作品讨论会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的作品写作。
这种作品讨论会课程类型不一、风格多样,不同教授会有不同侧重点和要求。比如有的作家强调作品的基本元素和规律、打牢基础,有的作家强调调用无意识状态进行写作,有的作家注重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己、尝试新的写作方向。但workshop的基本流程是,学生在自己的作品讨论会开始之前数天提交作品(比如一个短篇小说或一组诗歌)以供教授和其他参加课程的学生仔细研读(有的教授要求学生研读提交的作品至少三遍以上再写评论),教授和其他参加课程的学生为此作品撰写一到两页的评论,肯定闪光之处,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作品评论的撰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评介式,研读者主要表达自己的倾向好恶,点评作品得失,主观性较强。另一类是描述式,研读者主要不表达自己的倾向,而是描述自己的阅读过程和对作品的理解,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和建议。后一类作品评论较为客观(同样可以避免因为意见不同引起冲突),而且将主动权交到了作者手上。通过分析不同读者的阅读感受,作者对于自己创作意图的实现、作品各方面的强弱会有一个更清晰的判断,由此决定日后的修改方向。前一类作品评论由于主要立足于读者的主观倾向和感受,而不同读者立场、知识背景和阅读趣味不同,可能会给作品完全不同甚至相左的评论意见,作者对于自己如何修改作品可能更加难以做出决定。因此,不少教授更青睐第二种评论方式,要求学生主要传达自己的阅读过程,让作者去独立判断自己作品得失、弥补不足。
在研讨该作品当天,不少教授规定作者本人不得发言,主要任务是聆听其他学生讨论自己的作品(这也是避免在课堂上因为不同意见引起冲突的一种方式),在讨论结束后,作者可能被允许就自己关心的方面提几个问题。因此,参加课程的其他学生,即读者,在作品讨论会上扮演主要角色,教授会做出关键点评并引导讨论方向,但不会进行授课式的长篇大论的演说。讨论是这类作品讨论会的核心,读者和教授会就一个作品的不同方面在诚实友好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因为读者和教授事前都反复阅读过作品并撰写了评论,对作品的研讨可以达到很深入的程度,并引出很多作者自身并未意识到的问题。同时,这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种良好的训练。通过认真分析他人的作品,读者对于写作规律会有更深的领会和把握。
作品讨论会给写作者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详细了解他人如何阅读自己作品的机会。在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够这样细致认真地阅读作品并给出评论意见。尤其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普通读者很难对一个作品给予这样的关注。因此,在一次性获得众多学生和教授的评析意见以后,如果写作者善于思考和吸收的话,写作能够得到很大提升和帮助。这种助益并不仅仅停留在被研讨的某一特定作品上,而是写作意识的转换。同时,在这样的研讨会上,因为读者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和阶层,甚至不同的文化,写作者更容易分辨出自己的读者群。一个作品讨论会课程往往会汇集十五名左右的学生,每个人的经历、知识贮备和阅读经验都有所不同,通过分析这些读者的反馈,写作者能更快意识到哪一类读者对自己的作品和风格更感兴趣。通俗地说,也就是写作者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市场。虽然很多写作者力图吸引更多的读者,事实是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喜欢某一作者的作品。对写作者而言,找到自己的读者群和定位更加重要。与此同时,写作者也更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同类,即与自己类型、志趣相近的其他作者。有些时候,在某一作品讨论会中结成的友谊可以发展为终生的联系,写作者互相之间鼓励、互相评论作品并探讨写作方面的问题,一起成长。作品讨论会课程实际上对于写作者社群(community)的形成十分关键,提供了一个特别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发展中的作者(学生)和已经有所成就的作家(教授),以学生的作品为中心,进行各类写作探讨,并由此建立比较牢固的社会联系(connection)。一方面,教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不仅仅限于课堂上,在课堂上建立起来的关系可以延续到未来的创作中,学生们即使毕业仍可得到教授的点评和帮助。另一方面,学生作者们通过深入分析彼此的作品,也可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由于是在课程中一同成长,学生作者之间结成的情谊远大于普通课程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可以说不同的作品讨论会课程也是写作者找到未来职业道路上的良师益友的地方。